“你看,这个智能探巷机器人能对未知环境中的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并反馈至操作终端。同时具备在复杂巷道自主行走和定位、监测危险气体浓度、感知环境温度、进行数据处理与预警等功能。”
“这个智慧矿山操作系统平台通过全息一张图,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的一屏尽览,宏观掌握矿井主要安全生产动态指标、预警报警情况等。”
........
近日,晋能控股集团第一届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推广介绍会举行,来自晋能控股集团所属煤业集团、电力集团、装备制造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共计36家单位,483项成果参与展出。
煤业集团展区:深化智能程度 降低劳动强度
在煤业集团展区,7家子公司、4个煤炭事业部和22个直属单位参展,参展项目395项。
“塔山矿以智能矿山建设为核心,展出了智能综放、智能掘进、智能辅运、智能通风、智能检测等21个项目创新成果。”工作人员介绍,“我矿研制的九臂掘锚一体机可实现掘进巷道全断面支护,各锚杆机可实现平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支护效率和质量。改造后的铲运机能清理浮煤、补打锚杆和锚索、修复巷道、开挖水沟和硐室等;研制的‘千万吨级特厚煤层智能化综放开采顶层构架’在8222智能化工作面的基础上,联合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将同步融入机器视觉、5G无线传输、分布式光纤、AI识别等新型技术,提升综采智能化水平。”
在四台矿展厅,该矿液压队技术主管高世锟正向参观人员,介绍自己研制的“井下排水管内水垢结块清掏工具”。
“井下各处排出的污水经过中央水仓的主副水泵排出时,由于矿井水呈酸性,在排水所用的6寸铁水管内壁会形成厚厚的棕红色水垢,并逐渐堵塞水管,造成水管内径不断变小、管路压力不断升高,最终导致水泵损坏。”高世锟说。
为防止水泵损坏,他们需要每30天更换一次水管,清理更换水管内壁上的棕红色水垢时,全部使用手动工具从两端同时开工清理。1个班下来,才能清理1根水管两端各1米,而每根长6米的水管,需要清理36工时;每套管路为15根,清理1套就需要540工时。受井下运输和更换周期影响,显然他们很难按时完成任务。
“现在我们通过自制的清理工具,能快速清理水管和减少管路的储备量,提高效率30倍以上,降低劳动强度80%,每年可节约95万元。”高世锟说。
电力集团展区:聚焦关键技术 激发创新活力
电力集团展厅展出了晋控电力、清洁能源、阳光发电、国峰煤电、地电公司等电力集团所属单位推介的24项优秀成果。
“一年来,电力集团发电装机、发电量、供热规模、光伏装备制造能力均位列全省第一,累计征集创新成果418项,预计创造经济效益约2.47亿元。”工作人员表示。
装备制造集团展区:研制装置 创收增效
装备制造集团展厅展出了34项创新成果。现场,工作人员正在一一介绍成果:华越机械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志斌研发制造的行程传感器自动检测装置,能实现煤矿电液支架行程传感器的自动测试,可年检测修理行程传感器300根,创造经济效益21万元;华昱能源化工山西有限责任公司阎海刚等9名工程师联合研发制造的一种粗甲醇装车过滤装置,有效杜绝了粗甲醇产品含蜡现象。
“装备制造集团研制了国内首台(套)直角转弯刮板输送机,填补了行业空白。特别是自主研发的薄煤层智能化综采成套装备,让薄煤层开采更加智能高效;国内领先的激光熔覆再制造技术,让修复后的零部件‘重返青春’;行程传感器智能检测装置、无人值守智慧空压机能源基站、低温速凝无机加固材料等30余件产品被广泛使用,创新成果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作人员介绍。
科学技术研究院公司展厅:重点项目 科研攻关
科学技术研究院公司展厅展出了来自电力能源研究院、煤与煤层气共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科技公司、(晋城)技术研究院、双创中心等单位研发的30项科研成果。
“公司聚焦小(无)煤柱开采技术、随钻物探技术、百人千万吨智能化矿井等重点项目,大力开展科研攻关。近年来,我们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3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6项。”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文/邱美 责编/孔宪楠)
(转自:中国煤炭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