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随着2024年年报的披露,上市银行集体呈现出从“数字化转型”向“AI价值化”的战略跃迁。如交通银行(601328.SH)披露探索更深层面推动AI创新实践,平安银行(000001.SZ)利用AI技术,数字化营销与风控取得突破性进展。
AI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多大?《2024年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提出,AI有望给金融业带来3万亿元规模的增量商业价值,并可能将彻底改变交易的进行、投资的管理和风险的评估方式。
但是,AI技术处于发展之中,仍存在大模型“幻觉输出”、人机协同范式冲突及监管滞后等挑战,商业银行如何在技术攻坚与价值兑现间寻找平衡点仍需破题。
构建“AI+金融”核心竞争力
当前,数字金融进入战略深水区,上市银行年报释放出清晰的AI转型信号,“AI+”是各大银行锚定的重要方向。
招商银行(600036.SH)在年报中表示,该行强化“AI+金融”场景落地和生态建设,打造新的护城河。具体而言,从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生态建设三方面协同发力。基础设施层面,该行搭建千卡算力集群,引入国内主流基座大模型,发布中国银行业首个开源百亿参数金融大模型“一招”,开源了2TB的金融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成一站式智能应用开发平台,沉淀企业级AI能力。场景应用层面,该行在零售及对公客户服务、风控、运营、办公等多个领域超120个场景探索大模型应用。生态建设层面,该行不断完善内部大模型体验平台“AI共创”的建设,激发全行参与热情,对外扩展大模型“朋友圈”,携手科技企业、金融同业积极广泛参与外部大模型生态建设。
中信银行(601998.SH)方面在年报中表示,该行坚持走“AI+金融”的发展路径,聚焦零售业务数据化、生态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能力升级,覆盖全量客户经营,用数字化方式,打造惠及人民的普惠性财富管理。
平安银行方面在年报中表示,在“AI+金融”场景化落地方面,该行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场景的结合和应用,持续夯实提升大模型、智能体、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数字人等底层技术能力,持续推动并挖掘营销物料生成和智能审查、消保归因分析、研发辅助、稽核审查、运营流程智能化等业务场景的融合创新。
重庆银行(601963.SH)方面也表示,该行持续构建“AI+”全场景能力,推动数字产品、运营、风控等关键场景落地。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AI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方向主要在风险管理、用户体验等领域。
交通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钱斌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始终高度关注AI技术的快速发展,早在2021年就提出“人工智能+”战略,致力于将AI打造成为该行的新名片。目前,该行主要围绕“降成本、控风险、创价值、优体验”四大方向推进AI应用。
AI技术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逐鹿的重要领域,如何在技术攻坚与短期盈利压力间找到平衡点?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认为:“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合理调配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确保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配置。在算力投入方面,银行可以在确保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行业云、金融云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平衡效果与成本。”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银行可采取多策略平衡技术攻坚与短期盈利压力。“一方面,优化内部资源分配,如将部分预算精准投向关键技术研发,同时挖掘现有技术潜力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共享算力资源方式降低投入成本,在模型迭代上,注重与业务场景紧密结合,优先迭代能快速带来业务价值的部分。”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建议商业银行分阶段推进AI项目。“银行可以将AI项目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聚焦于快速见效的场景,如智能客服、自动化报表生成等,这些项目能够快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在短期内带来收益。中期目标可以是优化风险管理和精准营销,通过AI提升业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间接推动业务增长。长期目标则是构建全面的AI生态系统,实现深度的业务转型和创新。”
释放智能化红利
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度小满等联合编写的《2024年金融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报告》提出,生成式AI正在席卷金融业,释放新的生产力,赋能银行数字化转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全球金融业的格局,一些创新的银行将从“采用技术的银行”迈向“最懂技术的银行”,并向“最懂银行的先进技术服务商”领域拓展,充分释放其高质量数据价值,有望给金融业带来3万亿元规模的增量商业价值,并可能将彻底改变交易的进行、投资的管理和风险的评估方式。
如何抓住3万亿元规模的增量商业价值,金融机构已经跃跃欲试。
钱斌表示,交通银行已正式发布《交通银行“人工智能+”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深化核心业务AI应用,在更广范围、更深层面推动AI创新实践,释放智能化红利。
据了解,《行动方案》构建了“1+1+N” 人工智能建设框架,即夯实1个企业级 AI 能力平台、健全一套 AI 治理机制、赋能 N 个 AI 场景应用。搭建以国产 GPU 服务器为主的千卡异构算力集群,构建千亿级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阵,完成大小模型场景建设超 100 个,入选上海市首批“模塑申城”行业应用示范基地,全年释放超 1000 人力工作量,在反洗钱反电诈、客户服务、集中营运等领域发挥积极成效。
实际上,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AI应用领域表现有所差异。“大行更注重全面的业务转型,如构建企业级AI平台,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中小行可能更聚焦于特定业务领域的优化,如地方性银行通过AI提升本地客户的服务体验。”郑磊表示。
“大行凭借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能在高端复杂AI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领先,中小行则更侧重于借助外部合作引入适合自身业务的AI解决方案实现差异化竞争。AI将促使银行业格局重塑,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可能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催生新的金融业态和商业模式。”郭涛表示。
然而,即便是AI,也难逃挑战和难点。交通银行方面表示,考虑到AI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能产生“AI幻觉”(即AI生成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该行采取“先对内、后对外,先局部、后整体”的策略,以确保AI应用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针对“幻觉输出”问题挑战,郭涛表示:“银行要强化数据标注质量,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并优化模型训练算法;对于数据隐私泄露,严格遵循数据保护法规,采用加密等技术手段保障客户信息安全;面对模型不可解释性,开发可解释AI技术,使决策过程透明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