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外骨骼机器人赛道趋热 商业化落地尚待“上量”

“钢铁侠”外骨骼机器人赛道趋热 商业化落地尚待“上量”
2022年12月07日 17:33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曲忠芳 李正豪 北京报道

偏瘫的老年人能够每天外出散步、物流快递人员搬运沉重的物品快速上下楼梯、建筑工人轻松完成装卸搬运等现场工作、消防员背起大型抢险设备完成救援任务、残疾人跑完马拉松全程……近年来,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及应用,正在使这些场景变成现实。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A股上市公司科大讯飞(002230.SZ)在今年10月公开表示,未来将推出自适应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和陪伴数字虚拟人,帮助老人实现正常行走和运动。随后在11月份,创立于2018年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傲鲨智能自主研发的两款腰部外骨骼机器人获得欧盟CE认证,为其进军国际市场打下基础;而今年上半年,包括程天科技、英汉思动力、傅利叶智能等多家外骨骼相关企业纷纷完成了新一轮股权融资。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加快人工智能、脑科学、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健康促进类康复辅助器具中的集成应用”。不难看出,在政策支持、资本助力、大厂入局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下,国内外骨骼机器人正步入商用发展的快车道。

外骨骼机器人在哪些领域已落地应用?全球有哪些力量正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布局发力?外骨骼机器人的商业化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针对外界关心的这些热点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业内人士以及第三方专家。

赛道兴起,国产厂商加速布局

外骨骼机器人,是指穿戴在人类身体外部的一种智能机械设备,它通过生物传感、智能算法、控制等技术来感应人体动作,驱动机械系统,以达到补充、替代或强化部分身体功能的作用。

记者观察到,目前市场上外骨骼机器人的产品多种多样,穿戴部位涵盖上肢、下肢、腰部、膝部、踝关节等,销售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不等。在许多第三方研究报告中对于外骨骼机器人从动力、使用部位、行业领域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分类,如从动力装置来区分,可分为电动、液压、气压等形式。目前相关产品的应用场景集中于军用、医疗、工业、消费等行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郑浩告诉记者,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军用领域,最初是为了设计增强型军用装甲,但受限于电机、能源、控制等技术的发展,设备往往体积庞大且笨重,因而停留在小规模的样机试制阶段。进入本世纪,材料领域的发展,具有更高性能电机和电池的研制与普及,促进了外骨骼机器人的适用性,为外骨骼产品的应用甚至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安全保护的需求凸显,为外骨骼机器人面向各种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综合公开信息来看,业界一般认为日本的Cyberdyne(7779.T)、以色列的ReWalk(NASDAQ:RWLK)以及美国的Ekso Bionics(NASDAQ:EKSO)是三家较早入局的外骨骼机器人公司,它们分别于2014年3月、2014年9月和2016年8月上市。记者查阅官方财报发现,Cyberdyne、Ekso Bionics两家近三年内的年营收额已达到千万美元以上,ReWalk在百万美元级别,不过这三家企业均处于持续亏损状态。截至美东时间12月5日收盘时,ReWalk股价报0.9179美元/股,总市值约5714万美元;Ekso Bionics报收1.29美元/股,总市值约1695万美元。需要指出的是,就在今年10月17日,ReWalk公告披露,因收盘价连续30个工作日未达到1美元已收到纳斯达克的警示通知。尽管资本市场对于“初代”探索企业信心不足,但并未影响全球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关注度和创业热情。2021年11月,德国老牌医疗器械制造商奥托博克(Ottobock)收购了美国外骨骼初创公司SuitX,以此完善其职业外骨骼解决方案,拓展其在北美市场的销售及服务网络。

国内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00年前后,最初主要参与力量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进入2015年以后,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围绕外骨骼机器人的创业热情涌现。郑浩分析道,一方面从技术上讲,机器人技术及其相关的基础元件的发展使外骨骼机器人的商业化已成为可能,包括美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已经有相当一批的外骨骼机器人企业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国内一些高校、研究院通过学习与创新,也积累了很多创新成果,这为技术成果转化,并建立外骨骼企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受益于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康复、养老、工业自动化等增量市场的应用,为外骨骼企业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优渥的土壤。

“目前,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外骨骼机器人都还处于商用发展阶段,未来随着技术与市场的成熟,大规模的商用也会伴随而来。”郑浩如是表示。

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国产外骨骼机器人厂商正在产品迭代、商务合作、场景落地方面持续发力,加速布局。其中,傲鲨智能创始人、CEO徐振华带领团队从2018年至2021年迅速完成了包括上肢外骨骼、下肢外骨骼和腰部外骨骼机器人三套产品的研发、测试和对外发布,而今年,第四代外骨骼机器人BES系列面市。徐振华向记者表示,外骨骼机器人的技术、功能、价格等不断走向成熟,市场认知度在不断提升,国内许多工业领域的合作伙伴已经将外骨骼产品纳入到明年预算中。与此同时,傲鲨智能已经在对接包括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地区的代理商,相关认证逐步完善,明年将开启“出海”。

商业化路径仍在探索中

外骨骼机器人的产品形态众多,哪一种产品最容易实现规模化?外骨骼机器人是延续康复医疗领域,还是向工业制造领域突破,抑或是直接面向C端市场?距离引爆市场大规模增长还有多久?……围绕商业化的探索,不同参与力量有不同的思路。

2016年成立的大艾机器人于2018年成为国内首个获得CFD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现英文简称已改为NMPA)认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公司,拥有200多家合作医院、机构。2015年成立的傅利叶智能定位于康复机器人,今年1月完成了4亿元D轮融资,创下康复机器人领域单轮融资额的最高纪录。

在郑浩看来,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人机交互的可穿戴设备,既要考虑舒适安全,又要顾及能源续航,以及人机交互共融。其中,当人体穿戴外骨骼之后会形成一个人机耦合系统——如何精确地识别人体的运动意图,如何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合理规划人机交互策略,让人机系统实现任务目标,只有在人机交互共融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让外骨骼机器人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大量的企业聚焦于在医疗领域推进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但是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产品本身的可靠性、成本以及性能都有很高的要求。相对来说,在工业领域,由于具备大量的应用场景,有些领域目前已经具备了外骨骼规模化应用的趋势。

据傲鲨智能市场总监张华介绍,目前该公司的产品主要在汽车、航空、电力、矿山、银行、建筑等场景落地。比如,在矿山设备维修与安装场景中,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能够帮助维修人员、矿工节省一半的劳动力,工作效率提升2~3倍,降低作业安全隐患。按照傲鲨智能创始之初的方向,“研发目标就是为了让外骨骼机器人像普通电动工具一样,所有人都用得起”。

与傲鲨智能同一年创立的英汉思动力公司,在今年3月完成了5000万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普曼资本、凤翔金控、晨晖创投等机构资本,还有港科大工学院前院长高秉强教授、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黄江吉、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胡郁等投资人。就在去年,英汉思动力宣布实现所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在海外众筹平台完成了全球首个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项目的众筹,从不同渠道获得了400台设备订单。

英汉思动力创始人、CEO朱瀚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战略是专注于老年助行消费级市场开拓。在朱瀚琦看来,行走障碍对于老年人来说“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比癌症还要高”,与那些用于医院场景内帮助中风急性期、偏瘫截瘫等重度行走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不同,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类能够在“院外”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助力老年群体行走。“如同大疆将无人机这个新兴的消费领域做到全球领先、将传统动辄十几万元的航拍设备做到万元以下,英汉思动力希望通过消费级爆品的打造,率先打开外骨骼机器人在老年助行这一广阔的市场。”

当被问及如何进一步降低价格门槛时,朱瀚琦指出“最重要的是量”,从供应端来看,一台设备万级、十万级与百万级的数量,在成本和销售价格上是完全不同的。之所以做消费级市场,是因为老年人群体规模足够大,只有规模上去了,成本才能降下来。

“事实上,外骨骼是一种技术探索的方向,不应该被理解为某个种类的产品,它应该能演化出不论是康复医疗、工业助力、老年助行,还是其他更多场景应用的多款产品,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力量去探索甚至试错。”朱瀚琦如是说道。

(编辑:吴清 校对:张国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